没有天才的命,就别得天才的病。
最近和室友X聊了不少。很遗憾的是,他一如既往地原地踏步,毫无长进。按年头算,他也是个老 PhD 了,但实在是没有合格的学术工作者的样子。具体差在哪我就不列举了,关注我的推特的朋友应该都明白。
三天两头 diss 他,我都累了。这么多年来,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老板的师姐Z,带过他的师姐H,组内的其他几个老 PhD,行政人员,他的本科同学,甚至我的推友们,都知道他能力很差,无论是英语,数学,代码,CS 的杂七杂八的基础知识,还是科研方法论,总之可以说没有什么 redeeming quality。大家一致认为他不具备独立读完 PhD 的能力。一两年前两个师姐就跟我讨论过要不要把他劝退,不过最终没有人愿意当坏人。老板上个月也跟我说了,他只要在一个次一点的会议上发表一篇文章就打发他毕业。但是就连这个目标看起来也很艰难。
他这么聪明的人,想必对自己是什么水平也是清楚的。我当面批评他能力不行,他也并不反驳。按老板的意思,他还是把我当做标杆的。
一个人为何在自己的能力的不足已经暴露得体无完肤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愿意放弃,而另一方面却也不努力提高呢?以往我对他的态度是嘲讽之中带着愤怒的,然而近来我逐渐觉得有些悲哀了。我说,这是得了天才的病。自我反省之后,我觉得很能理解他,因为我其实也得了同样的病。
假如把我放在他的位置上,我会 quit 吗?我同样不会。因为我们不是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自己的人生规划之后认为读 PhD 对自己有益而选择读 PhD 的。我们的决定完全是出于——说得好听叫理想主义,说得难听叫任性。我们在学术上是如此地自负,以至于根本不存在不读 PhD 这个选项。
然而这种自负又是虚无缥缈的。说白了还不就是因为我们头上顶着光环。我们是姚班毕业生,姚班毕业生就要做出第一流的研究,否则就是失败。
如果这种自负可以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倒也不是坏事。但事实上它对我们的心态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于自负,我们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觉得只有独立完成的工作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不愿意与别人合作。
由于自负,我们总想一下搞定一个大问题,不愿意按部就班,先从具体而琐碎但简单可行的问题入手积累经验。
由于自负,我们觉得只要想出一个好的 idea,发 paper 就是理所当然的 ,不愿意踏踏实实把结果做到精益求精、把文字仔细推敲。
由于自负,我们不能接受自己没有把一个问题做出来,或者做得没有别人好。更有甚者,当看到别人有好的结果的时候,不是吸取别人的方法的长处,而是赌气,偏要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更好的结果。
并没有天才的能力,又不愿意付出平常人一样的努力,于是处处受挫,什么也做不出来,以致陷入自我否定,其实本来天资不错,最后碌碌无为,非但没做成天才,甚至混得连平常人都不如了。
就像做着天朝迷梦的19世纪的清朝一样,我们做着天才迷梦,滑向失败的深渊。
所幸我是快熬出来了。大概我的基础还算不错,摸爬滚打多年,即使在如此错误的方法论之下居然还能发两篇顶会。假如能及早摒弃这种错误思想,放平心态,可能这几年我也不会如此坎坷。
但人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改变自己的思想。在理性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意味着在感情上就能接受。感情上能接受,不见得就能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我直到现在还是把日子过得如此绝望,以及为什么室友X面对如此强烈的批评仍然不能进步。
希望我们都能卸下过去的包袱,治好自己的天才病。
共勉。我常感到,忘记类似的包袱,潜心努力时,才找回以前灵光乍现的兴奋感,就像小时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样纯粹。
LikeLike
垃圾
LikeLike
我去,我就看你的名字有点熟,NEYC的啊,高中学长,我在初中部就听说过有个信息学竞赛特别猛的
LikeLike
写得真好,希望我也能放下自己的包袱,脚踏实地,共勉qwq
LikeLike
共勉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