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志:蓝色时间的日本桥街景

时间:2018-7-10

地点:日本桥一丁目,东京,35°41’01.9″N 139°46’28.4″E

Nikon D750, 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

75mm, f/6.3, 1/30s, ISO 1600

在日本实习期间我有时会步行回家。我的工作地点在大手町,住处在田端,这一天我回家的路线是先向西到日本桥,然后沿中央通到上野,然后沿山手线外侧回家。

走到日本桥的时候是7点10分,正好是蓝色时间。

这个不对称的灯柱让人直犯强迫症……

也就是说,到了拍城市夜景的时候!其实我一直想拍个沿着一条笔直的马路一望到底的那种片子。按理说北京那种棋盘布局的大城市应该有很多合适的街道,果然我还是太懒……

不过这次是绝好的机会。中央通到日本桥这里正好拐了个弯,这样就不用跑到马路中间找机位了。

先是沿着行走的方向往神田的方向拍了一张:

嗯……感觉好像不够热闹?路边的招牌不够多,路灯到神田站也就没了,大概是地势的原因地平线太低看不出路上的车流,而且背景缺少高大的建筑体现不出距离感。

于是回过头来向南……这边非常好。地平线的高度合适,路灯一直延伸到无法分辨的地方,背景是1.6公里外的银座。于是就有了这张日本桥一丁目的街景。

继续向北走。到了秋叶原,只过了不到30分钟,但天已经完全黑了:

多少还有点赛博朋客的感觉?

蓝色时间真是宝贵啊。

后期

原片
处理后

天的颜色明明完全就变了嘛!不过相信我,当时的天确实是蓝的,只不过自动白平衡把它平衡成了灰的……毕竟拍 raw 格式何必在乎拍摄时的白平衡设置呢……不过这里确实还是稍微夸张了一下,为了突出天空和街景的颜色对比用渐变滤镜给地面加了一些暖色

摄影志:圣莫尼卡栈桥下的日落

时间:2016-9-30

地点:圣莫尼卡栈桥,34°00’31.1″N 118°29’48.1″W

SONY DSC-RX100M2

37mm, f/4.9, 1/30, ISO 800

这天是 USC 的摄影社团组织的活动,去圣莫尼卡的海边随便拍拍。当时我还没买新的单反,只带了一个黑卡二代。

在栈桥西边转了一大圈也没发现什么很值得拍的东西,也就只有这个……

多少有点海滩的感觉?

还有这个……

然后往栈桥东边走,一回头,看到阳光以很低的角度从栈桥下穿过,再加一点圣光(误)非常棒。不过这样的光线可能只能持续两三分钟,于是迅速掏出相机拍了几张,也顾不得寻找机位了。于是原片是这样的:

左侧实在煞风景(

然后太阳很快就落山了,不过蓝色时间的太平洋游乐园的摩天轮也还不错……

摄影志:哲学猫,其一

时间:2012-7-15

地点:哲学之道,京都,35°00’58.3″N 135°47’45.2″E

Canon EOS 600D, EF-S 18-55mm f/3.5-5.6 IS II

29mm, f/4.5, 1/320s, ISO 1600

12年7月(围观我的同学们)高考之后和几个小伙伴(主要是OI党和竞赛小屋关系者)去了日本。本来没打算去京都的,后来临时行程有变化,也并没有认真计划要去哪里,差不多是闲逛吧。那一天我们去了平安神宫,然后是银阁寺,中间经过了……嗯……哲♂学♂之♂道……

其实我们完全是因为地名才跑来这个地方的,不过沿途的景色其实还不错?

然后路上的某处有很多的猫……

然后我等到了一只猫望向一个已经锈迹斑斑的商店招牌的时刻,拍了这张照片……其实方向不是很对……如果猫正对着牌子的话感觉更哲学一点吧?还有旁边那个看上去像是废弃的……呃……是个有蓬的马车厢还是什么东西和上面那只(对不起我生物不好)鸭还是鹅的模型,莫明其妙地有点诡异的气氛……

总之,我拍的第一张喵片(

上 Google 地图定位拍摄地点的时候发现路面已经翻新了,路边的护栏和板凳也有改造,但这个看起来像是一堆破烂的小场景还在,而且还有猫,而且还有一堆人在拍喵片……看来不是一堆破烂了?那么到底有什么来头呢……

摄影志

既然已经决意要积极生活,那么还是得找点科研之外的事来做的……

第一件事当然是把我的唯一一项自觉还算拿得出手的爱好捡起来……来美国之后升级了自己的相机,不过此后基本上都在吃灰,上一次认真拍片子已经是2018年去日本的时候了。不过我常常去翻以前拍过的片子,偶尔也会再推敲一下后期。打算近期把自己喜欢的作品拿来分享一下。

从高中算起我也拍过两万多张照片了,去除纯粹用于记录而非创作的,起码也有七八千张,不过挑来挑去大概最满意的也就五六十张,水平捉鸡(

这里选择的主要还是自己觉得拍得好的片子,也有一些未必很好但有些特殊意义的。有故事可讲的就讲讲故事,没故事可讲的……大概还是可以做一些艺术或者技术上的讨论吧。

至于什么时候重新开始创作……大概起码等到疫情结束?LA应该还是有大量的东西可拍的。我在这里读了五年书,连好莱坞都没去过呢……

目录

Redemption

又一个年头过去,我总算是看到了光明的苗头。

我的第一篇论文终于发表了。嘛,其实不是我一直很想要的那一篇……人生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吧!我常常吐槽自己号称是个计算机图形学的博士生却只会炼丹,然而最后我的第一篇文章终究还是发表在了 SIGGRAPH 上……

内容是关于使用神经网络处理旋转的时候使用四元数或欧拉角表示导致的误差。其实这本来是个 side project。两年多以前同组的某博士生在做一个人体动作序列预测和插值的问题,做的时候发现有些时候对关节相对旋转的预测结果完全反了。她找我讨论这个现象,最后的结论是大概三维旋转在神经网络中的表示方法有问题。后来她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做,提出一个新的表示法,发了一篇 CVPR。

其实我对那篇文章挺生气的……因为凭直觉我认为这是个很有趣、很漂亮、很有理论深度的问题,结果最后被做成一篇典型的炼丹文章……虽说点出了四元数和欧拉角都不是 SO(3) 在实空间中的嵌入这个关键点并针对此提出了一个嵌入,但数学上很不 rigorous,四元数和欧拉角为何有非常大的误差下界并没有讲明白,提出一个解法然后做做实验比比数据草草了事,而且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们的解决方法的本质优点在他们的实验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但最根本的是一个很数学的问题被做成了一篇很炼丹的文章从美学上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更讨厌的是这篇文章获得了200多的引用……

于是我决定非得刨根问题把四元数和欧拉角出现巨大误差的根本原因搞明白。最后用了一些代数拓扑搞定了,证明了使用四元数和欧拉角时的误差下界,并进一步论证了即使使用 SO(3) 的一个嵌入表示旋转也会在输入数据有几何对称性时出现问题,最后提出了用一组网络同时预测再加分类器选择其中的正确结果的方法。至于技术细节,有机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讨论吧。

然后去年5月投了 NIPS。review 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里面涉及的数学内容太 exotic,reviewer 基本都没看懂……

嘛,毕竟这年头投深度学习的会议和买彩票差不多,想撞上有水平的 reviewer 实在太难……

最后经讨论,决定投 SIGGRAPH,因为虽然这个问题并不是很 graphics 但多少还是有联系,而且 SIGGRAPH 的审稿流程要靠谱得多,reviewer 水平有保障,就算不中,起码可以期望获得有用的建议。

于是我完全重做了实验、重写了文本,又画了一堆插图,最后得到一篇双栏20页的文章,投了 SIGGRAPH。

review 是三个 reject,两个 accept。据说两个主审意见不同讨论的很激烈。最后 committee 开会,第六个 reviewer 给了 accept。

公布结果那天下午我刚起来,我妈给我打电话问我最近状况如何。我说没怎么样。我妈说,什么没怎么样,你大师姐都告诉我说你的 paper 中了……

嘛。还好吧。其实也没有感到特别的喜悦。按理说经过那么多年的努力如今第一篇文章终于发表,大概应该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状态?不过好像我一向情绪不是很强烈,而且那么多年过去有点麻木了,也无所谓欢喜或悲伤……

还有一件事。关注本领域的人大概都听说了,我的老板去年跑路了……由于这个项目本来也就是我独自在做,老板最多就是挂个名而已,而且老板离开以后我又完全重做了,最终这篇文章只署了我一个人的名字。

独自在本领域的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多少也算一项人生成就吧!这年头深度学习当道,像这种独自抠一个小小的理论问题的简直是异类了,甚至有那么点悲壮的色彩……

只可惜这项小小的成功来得太晚……

不过总还是比没有的好。读博的第五年,我总算是在学术的道路上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

这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结束。

从 NOI2011 到现在,几乎十年过去了。那一年,在我六年的 OI 生涯的最后一战,由于一个小小的疏忽我终于没有获得金牌,此后就是阴云笼罩的日子。这一切的事情,我在之前那一篇 blog 里都讲过了。

如今,我想这沉重的一页终于到了该翻过去的时候。

这么多年,无数的痛苦、困惑和自我怀疑,拒绝享受生活,在物理上和精神上自我封闭,一切的一切,根本在于我从没做过一件让自己满意的、在我看来对得起我所肩负的期望事。

这样一个目标,自然不是仅凭发一篇顶会就算达成了。然而我与我的理想之间,终于不再是有和无的区别,而只有程度的差距。

锁链已经破除,再也没有消极面对生活的理由。从此以后应该加倍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勇于追求自己所爱的事物。就把之前的十年当作一场大梦,如今终于到了苏醒的时候。

读博五年,一篇 paper。与那些本科发顶会的人,三年博士毕业的人,同届比我小四岁的人,我已经落后了。

但是,人生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