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志:秋日的五彩森林

时间:2013-10-4

地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Canon EOS 600D, EF-S 55-250mm f/4-5.6 IS II

109mm, f/13, 1/100s, ISO 100

这是摄影队13年十一外拍最后一天的作品。此时我们即将返程,在公路旁休息,我最后拍了一组绵延的山林的拼接全景

不过这样一张长长的片子不好展示,而且这一天空中有薄云,光影没什么变化,地上除了树还是树,难免有点单调,其实没什么意思,不如选取其中一框仔细修一修

后期

原片其实就是橙色的一大片很难看……首先树的自然颜色没那么丰富,此外大概和拍摄水平也有关,当时我基本还在入门阶段,连使用raw格式拍摄都不懂,白平衡大概也不太对……

不过还是可以看出树的颜色多少有些变化。那就好办。参考直方图调整白平衡至画面整体呈灰色

此时虽然整体饱和度低但已经出现了红橙黄绿蓝紫各种不同的颜色。整体提高对比度饱和度,然后将每种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分别做微调使色彩分布平衡,得到一片多彩的秋日森林

摄影志:东京大学的银杏

时间:2018-6-2

地点:东京大学,35°42’48.0″N 139°45’37.2″E

Nikon D750, 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

120mm, f/8.0, 1/125s, ISO 400

这天是周末,我在市内闲逛,来到了东京大学。时值盛夏,又是白天,也没什么特别值得看的景色,拍出照片来基本都是证件照,比如这个著名的安田讲堂……

还有这个综合图书馆,拍个证件照都拍不成,因为套机镜头广角端不够广,正面拍都收不进来……

东大有很多银杏树。此时已经是下午,阳光斜照,树影斑驳,使我想起T大学堂路上的银杏

东大的银杏路不似T大道路宽广树木高大,气势是比不了了,不过枝叶繁茂也还是有点幽深的感觉。既然是要表现幽深的感觉那当然是要上长焦远距离拍摄了。我的最长焦距也就只有120mm,好在图书馆正对的这条路也不长,退到底再用最长的焦距,刚刚好

后期

拍摄时间是下午三点多,阳光还比较强,拍出来明暗对比太大,其实效果不太好。虽然可以等到黄金时间,不过那天我也不是专程去拍照的,打算之后继续闲逛去上野,于是匆匆拍了一张就走了。原片是这样的:

只能说相机的动态范围比起人类视觉系统还是差得太远……

这张片子在硬盘里闲置了好几年,后来死马当活马医试着修了一下,把阴影拉到顶高光拉到底,发现细节都有保留,还是很有成为一张好片的潜力……要对raw有信心……

之后全局增加对比度降低饱和度之外,用渐变滤镜对树冠部分提高色温降低清晰度、道路部分降低色温提高清晰度

摄影志:大连微缩景观

时间:2014-5-2

地点:大连观光塔,38°54’21.5″N 121°38’01.4″E

Canon EOS 600D, EF-S 18-55mm f/3.5-5.6 IS II

55mm, f/5.6, 1/250s, ISO 100

这是摄影队14年五一外拍的一张照片。第二天下午的行程是大连观光塔。登塔之后,本能的反应是用广角拍城市景观或者拼接全景,拍出来实在没意思……

不过拉长焦距仔细观察,还是有很多有趣的景色可拍。有座红色的桥引起了我的主意。下面的水域似乎是个人工湖。一个不大的人工湖,还要建一座桥横跨,不知道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就当是像园林一样纯粹是个人工景观吧!周围的建筑颜色也很鲜艳,这一天又是多云,时间也接近日落,光影变幻,构成一幅多彩的画面。

在高处远眺的视角,正适合模拟微缩景观,可是我没有移轴镜头那样的高端器材,甚至大光圈都没有……不过不要紧,交给后期就好了

后期

原片其实没有那么戏剧性的光照,灰蒙蒙的,不过明暗区域的分别还是有的

后期除了整体提高对比度和饱和度之外,又使用调整画笔强调了高光和阴影,大概算是稍微有一点照骗吧……

最后使用景深模糊模拟大光圈移轴效果

摄影志:银河铁道

时间:2014-9-24

地点:北京西郊某处

Canon EOS 600D, Tokina AT-X 116 PRO DX 11-16mm F2.8

11mm, F/2.8, 50s, ISO 3200

这是大三刚开学的时候,某一天罗恒罗老板和天文协会的几个小伙伴打算自驾去郊外观星兼摄影,还有个空位,问我要不要去。我刚买了图丽的广角镜头不久,还没拍过什么像样的片子,去拍星空正合适,于是欣然答应。

大概是要去东灵山的,不过也没有什么很具体的目标,于是天黑之前在北京西郊游荡了一阵

至于游荡到了哪其实我也不知道,只记得晚饭是在一个镇上的饭店,吃了个炒土豆丝……

到了晚上八点,银河升起来了,可以开工了

不过毕竟天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关注的重点还是不一样,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样还是少了一点前景

又开车转了一阵,经过一座铁路桥,前景有了

但是前景太暗,于是把车停在远处打开车灯照亮了铁路桥,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照片

后期

原片是这样的:

为了调出明亮的色彩丰富的银河难免要暴力后期,很难兼顾前景和背景,于是还是要分别做处理,背景突出银河,前景只做微调,然后合成

前景和背景的处理版本:

背景
前景

合成后:

摄影志:猫耳过膝袜的原理

时间:2018-11-11

地点:自宅,洛杉矶

Nikon D750, 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

46mm, f/6.3, 1/10s, ISO 1600

嘛其实这张照片也很难说算是摄影作品啦……不过是我很喜欢的一张照片,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x

18年暑假我在日本实习,实习结束后的周末去秋叶原闲逛,给自己买了我最贵的一套衣服……

正如大家所知,巧克力和香草的过膝袜上端有一对猫耳形状的尖。某日,著名推友帆老湿对这个设定的具体实现产生了兴趣:

不过最后终于还是觉得这样解释不够形象,应该给大家示范一下(x

于是有了这张照片

后期

本着勇于自曝的精神把原图发出来……

怎么说呢……先天不足(

首先是腿粗(

然后是光照不佳,我的公寓卧室天花板上没有灯,晚上照明主要靠一盏落地灯,而且家里空间有限不能摆在三脚架后面,只能摆在侧面,这样两侧的光线很不均匀

最后是没有遥控,只能用10秒延迟快门,按了快门在摆好姿势,这样对拍摄效果的控制就很难了

不过反正也就是拍着玩玩没必要那么认真……

后期主要是使劲增加曝光,然后用渐变滤镜减弱两侧光线对比,然后就是……把腿修理了……

用污点修复工具把毛孔去掉,然后高低频磨皮,然后液化把小腿变细……其实我个人一直很反感液化的,因为那样太照骗了。不过还是要考虑到不能伤害观众的眼睛……

最后把鞋的亮度和饱和度增加,完成

感觉变化还是非常大的,照骗不能信啊

摄影志:未来=搬砖?

时间:2014-8-9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39°58’21.2″N 116°18’37.0″E

Canon EOS 600D, EF-S 18-55mm f/3.5-5.6 IS II

27mm, f/7.1, 1/250s, ISO 200

这张片子可以算是我极少的风光摄影之外的有意识的创作之一吧。起源是这样的:14年4月的某天中午,我在观畴园吃了饭回宿舍,路过一个广告栏,突然觉得有点意思,于是拍了这样一张照片:

那辆自行车是我特意停在那里的

回来看过之后,不是特别满意,但又觉得广告栏这个题材还有发掘的空间。到暑假的时候,在学校无所事事,又想起了这张照片,于是决定不如在北京各个高校转转拍一组广告栏好了。最后一共拍了20多张,这里是其中几张:

高校里的广告栏,内容无非是考研留学和招聘。这一组照片里,题图的那一张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因为左下角那一摞砖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虽然看起来未来有很多种选择,但其实无论如何选择,最终都逃不过搬砖的命运……

后期

基本思路是整体提高对比度降低饱和度,但选择一种颜色突出,保留饱和度。也没什么特别的意图,就是想试试某些风光片万绿丛中一点红然后把绿色灰掉突出红色那种风格吧。具体到题图这一张,当然是要突出砖头的橙色了。

原图:

处理后:

摄影志:东北育才高中部证件照

时间:2011-11-23

地点: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41°42’35.3″N 123°26’09.7″E

CASIO EX-S10

6.3mm, f/2.8, 1/500s, ISO 50

我从中学的时候开始摄影。不过当时并没有学过,也没有创作的意识,只是随手拍拍记录一下日常生活罢了。内容以在教室和宿舍发生的琐事为主,偶尔也有几张校园风景。拍过不少当时自我感觉还很不错的片子,现在看来简直是惨不忍睹,对焦没对准的,甚至构图都没保持水平的……当然这也和以抓拍为主有关,而且相机也很烂,噪声和镜头畸变严重,除了曝光补偿和白平衡也没有什么可以调整的设定……

翻了中学拍的旧照片,挑来挑去,也就这一张中规中矩,还算是可以看。当时我参加我的最后一次NOIP归来,由于录取清华已经确定而又自觉入选国家队毫无希望,已经基本处于半退役状态,每天在学校游手好闲。某个大雪之后的清晨,其他同学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在空无一人的校园里闲逛,拍下了这张照片。

感觉是一张让我内心平静的片子……读过我的那几篇博文的朋友们或许会知道,当时正是我内心充满失落和自我怀疑的时候。那天早上我到底是怎样的心情,现在的我已经不知道了。可能很痛苦吧。但即便如此,当年的日子却还是如此令人怀念……